疫情阴云之下,“云”游急趁东风。从线下智慧导览,到文旅展示平台,再到与直播、游戏、文创等现代性内容的交互发展,线上文旅的形式层层递进,创意不断刷新。景区与博物馆,是如何开启其线上赛道?疫情之后,又能否续航发展呢?
疫情重创实体经济,“云蹦迪”“云吸宠”“云办公”等云产业却急趁东风,打开局面。景区和博物馆也纷纷投入线上赛道,打破时空和经费的限制,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掌“机”天下,“云”游四海。当手机遇上文旅,会是怎样一番局面呢?
手机+文旅,赋予“美色”自由
在宅居的时光里,人们还能见证敦煌辉煌气韵、故宫雪月风花、武汉朝樱垂露、九寨溪谷流云,自然离不开互联网的创新与赋能,也离不开长久以来的政策推动和实践探索。早在2016年11月,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便出台了《“互联网+中华文明”三年行动计划》。近年来,线上文旅展示方式不断创新,领域不断拓展,渠道不断更新,体验不断升级,“线上博物馆”“虚拟景区”“文创动画”“互动AR”“大数据平台”“博物馆类游戏”等多元项目给人们带来智慧化、个性化、沉浸式的文旅体验。文旅与互联网的相融相生,激活了文化的可分享性,让世界共享优秀文化,让生活渗透无界艺术,形成了“手机+文旅”的文化产业新生态。从线下智慧导览,到文旅一体化平台,再到与直播、游戏、文创等现代性内容的交互发展,线上文旅的形式层层递进,手机赋予了“美色”自由,也给予了游客观赏这个世界更多维的角度。 移步释景,智慧服务
近年来,随着游客个性化、自由行的意识不断增强,传统的人工导游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升级的文化消费需求。2017年3月7日,国家下发了“十三五”旅游规划,要求国内所有景区到2020年,必须配备智能导游和电子讲解。于是,各主体纷纷抢滩登陆。一方面是以去哪儿、携程等为代表的OTA平台,通过“语音+图文”的形式,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和即时攻略。另一方面驴迹导游、口袋导游等智能导游APP迎风而起,占据游客的导览和视听需求。移步释景,智慧导览,不但释放了景区内部的游赏空间,提升了旅游质量,还给智慧景区的建设打下基础。
博物馆和景区自身也不断注入科技力量,推出智慧服务平台,为游客带来专属化的个性体验。2018年,南京博物院首次引入“问吧”线上系统,为游客答疑解惑。金沙遗址博物馆则开发了“金沙智慧”APP,包含有中、英、日、韩、法、德、西七种语言的92个点位的文物导览服务,助力游客了解神秘的古蜀文明和独特的金沙文化。随着技术的焕新,手机+文旅的应用场景更趋丰富。腾讯文旅和云南省政府联合打造的“一部手机游云南”项目,不但实现刷脸入园、旅游公厕等常态化功能,还推出了AI识花,数字博物馆等创新功能。将游客的多元需求场景浓缩在一部小小的手机中,实现了全域旅游的智慧提升和游客与政府的深度衔接。一些手机应用还发掘出更多新颖有趣的互动玩法,譬如扫码出现一位形象化的虚拟导游陪伴游览,或是通过AR技术实现历史场景再现和破损文物复原,让文物不仅仅摆放在展览柜里,还能焕新面貌,生发联想。 激活文化,共享美物
疫情阴云之下,“云”游急趁东风。各个景区和博物馆线下闭馆谢客,线上却如火如荼。“手机+文旅”也到达了它的第二赛点。百度地图推出“AI云旅游”和“360°全景虚拟游”,用创新的视听体验领略全球名胜。美团“宅家云旅游”专题,让人们沿着地图听导览,足不出户一样云游万里。携程则联合驴迹导游、三毛游等8家供应商发起“景区云旅游”活动,覆盖海内外景区8000多家景区,800多个目的地。烟台旅游头条通过微信小程序推出蓬莱阁、龙口南山等11家A级景区的视频、美图和全景VR游览项目,让人宅在家中也能仙气满满。多地还推出“云赏花”“云赏月”活动,即便不能出门,也不会辜负满城春色,潇洒月景。古老的博物馆借助互联网也新潮涌动。国家文物局官网对全国各地的网上展览进行汇总形成“博物馆网上展览”专题,依托三维全景呈现技术复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。抖音亦响应号召,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、敦煌研究院、南京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馆,推出“在家云游博物馆”活动,通过直播、360度全景逛展等形式,展示文物奇韵。目前#在家云游博物馆#话题下已累计播放量3亿次。上海博物馆,推出了适合手机移动端浏览的“云看展”专题合集,内容包含18个三维展览、25门线上远程教育课程,3个网上主题展以及5个围绕文物展开的珍品专题。比如“有鱼”“春信”“如意”三大网上主题展,携着新春的祝福和文物的浪漫,让观众沉浸于美的享受。
腾讯看点联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、南方+客户端联合出品“云游博物馆”栏目,通过直播+视频的形式让用户宅家观赏各类精品馆藏,从五代十国陵园遗址、光彩流溢的希腊珠宝到草木芳菲的中药标本,用户既能够探索远古文明的足迹,见证艺术的璀星璨石,也能欣赏民间的匠人艺术,感受世间万物灵心。“云赏景”“云看展”,在全息呈现、AI、VR360°全景展示等技术支持下,不但极大程度地还原了文物的“光晕”和景色的纯粹,还给赋闲家中的人们带来了一份生活的灵动和真实,既满足了大众的求知欲与探索欲,也实现了美物美景的跨时空共享。 玩转创意,无界生长
对于景区和博物馆而言,手机能做的不仅是线下导览和线上展示,还有更多新潮跨界的创意玩法。首先是“直播+科普+卖货”的创新形式。2019年《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》显示:全球的博物馆正出现“集体上天猫潮”。2018年,淘宝天猫博物馆旗舰店的累计访问就达到16亿人次,是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的1.5倍。博物赶集,已成潮流。今年2月23日,八大博物馆联手淘宝直播开展的“云春游”就赚足眼球,引爆焦点,而后还推出了二期、三期和“返场”活动。从神秘的布达拉宫直播首秀到西安碑林国宝深夜脱口秀,从湘绣博物馆的“绣”恩爱典范到醋文化博物馆的“吃醋”教科书,各大博物馆极尽网感和趣味,为网友献上一场文博盛宴。其次是博物馆与线上游戏的跨界创新。故宫与网易合作的首档手游《绘真·妙笔千山》,便是以《千里江山图》为创作蓝本的轻度解谜类游戏,黛山枫树,层峦叠嶂,造景美不胜收。便是只看颜值,也足以心动。新唐风妖系3D手游《云梦四时歌》则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,将文物刻入符灵,深度演绎古都文化。从设计上取材文物色彩、名字、形态,将陕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渗透于细微之中,给玩家带来双重的心灵震撼。再者是博物馆线上特色文创的开发。最富盛名的当然是腾讯打造的“敦煌诗巾”小程序,基于纷繁而富丽的敦煌石窟藻井图案,顾客可以DIY属于自己的文创丝巾,文创与顾客之间有了更具灵气的沟通和互动。
而微信极客WeGeek结合AI技术,设计出首都博物馆小程序“京城1981”也颇具参与感。用户只需任意上传一张照片,小程序就会识别出其中的特色元素,比如花、人、文字、宠物、车等,再“考古”出带有对应元素的馆藏文物。这既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,也是人与文物之间的巧妙互动,给人留下深刻而富足的印象。疫情之后,线上文旅会成为“伪命题”吗?
如果说,疫情带来了一股线上文旅的风潮,那么疫情落幕之后,文旅还能够“云”起来吗?线上文旅的优势主要有三点,其一是它解放了欣赏艺术与美的时间空间,具有实体场馆所不具有的高度参与性、自由度和科技纵深感等优势,给予游客替代性的视听体验和精神满足。其二是它降低了出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,适配了现代人的生活压力,是一种天然、生态、无污染的旅游方式。其三是它有效地促进了博物馆、文物名胜的数字化、共享化,实现人类自然与文明的数字记忆储存。而其劣势在于,五维体验的缺位和“去往”历程的缺失。相对“线上”的便捷与有趣,线下的旅程则更具有厚重感和真实感。身处于真实的自然空间,有花香浮动,鸟语袅袅,有令人垂涎的食物香气和千年古都的陈旧触感,有幽静中庭的韵致和新年初雪的凉意,这是在虚拟的界面中难以体验的真实质感。同时,由于缺失了“去往”的脚程和路途,一切触手可得,反而让人们更难集中注意力去欣赏和感知。物与景的文化光晕被分散和失落在互联网中的各个镜面。因而我们应当认识到,线上文旅并非单一化的产品,它与实景观光应当是相互赋能,相互联动的关系。一方面,线上文旅为游客观赏和体验文化场景拓展了另一种更为自由的维度;另一方面,线上文旅能够为实地旅游提供创新化、艺术化的营销渠道和全方位、系统化的服务基础,将线上流量转化为旅游期待。结语
疫情走或者不走,线上文旅都已成星火之势。5G时代的到来,更是为线上文旅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。无论是景区还是博物馆,都应当思考如何立足线下资源,强化线上资产,注重跨界创新,实现双向驱动,在危机之中踏浪而行,树立新的形象与品牌,为旅游行业的回暖和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。 推荐阅读
文化产业顶尖大号“文化产业评论”,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,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,政府、企业、机构、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,是国家部委、各地市、各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。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关注我们的「今日头条」号,获得更多专业优质内容!